据《新闻晨报》报道,“奥的斯事件让人们意识到电梯的隐患,事实上,人们更应把目光投向玻璃幕墙的安全性。”近日,上海卢湾区政协委员、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方宇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电梯作为特种设备有强制检测制度,而玻璃幕墙的管理要滞后许多。他建议对每块幕墙建立“身份证”,“像管电梯那样管理玻璃幕墙”。
现状
四五千幢楼用玻璃幕墙数量为国内第一
自1985年上海“第一幕”外滩延安东路联谊大厦幕墙工程落成以来,本市大批建筑开始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上海是国内拥有玻璃幕墙建筑最多的城市,目前已有该类建筑4000至5000幢。
与玻璃幕墙高调问世相反,相关技术标准则“晚生”了至少10年。1996年以后,这些标准才陆续出台。按照规定,玻璃幕墙设计年限标准一般是25年。使用硅酮结构胶的玻璃幕墙,根据常规,建成10年后都需要全面检查。
据方宇清介绍,目前,上海有2成大楼的玻璃幕墙已超过15年,由于这些幕墙“出生”早于相关标准出台,其设计、验收等都不尽规范,它们进入“坠落频繁期”,成为“高空炸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幕墙爆裂后产生玻璃颗粒从高空散落成‘玻璃雨’,杀伤力堪比子弹。”一名建筑学家表示,这些颗粒能将停在楼下的轿车顶棚砸穿,足见其威力之大,甚至有人将玻璃幕墙称之为“城市中的空中杀手”。
难题
检修维护成本高甚至超过建造费用
“一般来说,幕墙需要定期检修和维护。相关检测部门首先要进行勘查,然后出具报告。如果发现问题,修理和维护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方宇清表示,特别是一些高空部位,涉及高空操作、人力、材料费用等,每平方米可能达到数百元,如果要更换玻璃,这个费用更可能高达上千元,甚至比最初建造时的费用还要贵。一幢大型玻璃幕墙商务楼进行一次大规模检修,费用至少需几十万元。“由于物业维护资金匮乏,检查和维修能否到位,很难说。”
遗憾1
整治活动虎头蛇尾幕墙档案无疾而终
上海规模最大的一次建筑玻璃幕墙专项整治行动在2006年8月展开,一直持续至2007年5月份。起因是2006年5月,淮海路某知名商厦的一块玻璃出现自动粉碎现象。有关方面曾着手建立信息库。相关管理部门也发文要求各单位在一周内对自家玻璃幕墙进行检查。整治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但有点虎头蛇尾。有关部门原设想,只要通过信息库中的信息,就能提醒业主何时进行检测维修,并对检测和改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从源头上严格控制玻璃幕墙建筑的审批流程,将其纳入日常管理。此外,还试图实行质量保修保险制度,落实维护专项基金。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想法未能实施。
遗憾2
权责不明资金无着落按规自查成为空话
1996年,上海发布《上海市建筑物使用安装安全玻璃规定》,2002年、2007与2010年又进行了三次修订。幕墙安全玻璃使用满8年的,建筑物所有者或者管理者应当委托由市建设交通委核准有资格的技术鉴定机构进行勘查;以后应每年进行1次查勘。“这个规定不具有强制性。一些楼宇交付使用后,开发商和物业公司权责不明。由于资金问题,自查和勘查成了一句空话。”方宇清表示,目前玻璃幕墙的安全管理要滞后得多。只有像管理电梯那样管理玻璃幕墙,对每一块幕墙建立“身份证”,推行强制检测制度,追溯其生产、设计、安装、使用年限等信息,才能把事故率降到最低。
|